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博客 > 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和实施策略

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和实施策略

2012年04月24日 17:08:16 来源:大口屯镇第二中心小学 访问量:253

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和实施策略
关键词:提问 有效 设计 实施
内容摘要: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,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,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。一、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,二、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。
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,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,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。准确、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,严重存在低效提问、无效提问,甚至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的现象。如提问数量过多,使学生忙于应付,根本无暇深思;重结论轻过程,提问流于形式,用优等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;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,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,导致课堂上“启而难发”的局面;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,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,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,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,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;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。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,达不到预期的效果。笔者在二十余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和实施有效提问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现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陈述于下:
一、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
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,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,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,顺利完成教学目标,就必须讲究有效提问设计的策略。
(1)启发性———有效提问的灵魂
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。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:提问要问在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。处于“最近发展区”的问题,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,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“心求通而不能,口欲言而不达”的愤悱境界,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,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,可将其分解,依据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,形成一定坡度,由易到难,由简到繁,层层推进,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、扩展。如:教学“异分母分数加减法”时,可设计这样的提问:“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,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?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?为什么?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?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吗?”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,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,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。这样的提问处于“最近发展区”,学生“跳一跳”够得着,极富有启发性。
(2)目的性———有效提问的前提
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,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,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、新知理解的启发性提问、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、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、了解学情的检测性提问、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。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,弄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,达到什么,安排好提问顺序,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。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,起不到应有的作用。如:有一位新教师教学《圆的周长》时,在学生测量出几个硬纸板剪成的圆的周长和直径,并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,老师提问:“通过测量和计算,你发现圆有什么特点?”学生有的说:“一个圆的周长比直径长。”有的说:“一个圆的直径大周长也大。”显然这一提问目的不明确,学生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。如果改问:“通过测量和计算,你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?有没有不同意见?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的测量结果不相符呢?如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,那么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?(介绍圆周率)”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,目的明确,问题问在了关键处,有助于学生理解,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。
(3)广泛性———有效提问的基础
课堂教学过程中,教师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,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水平。因此,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,要面向全体。不仅要提问优等生,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,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,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。教师提出问题后,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,给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。尤其要让学困生在民主融洽、生动活泼的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,取长补短,完善自己的回答,具有回答的自信心。这样,在交流时学困生就能较准确地回答出来,从而改变由优等生“大包大揽”、“一包到底”的局面,成为各抒已见、众说纷纭,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。这样做,虽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,耽误了教学进度。但长此训练,就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,教学进度不但不会耽误,反而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。
(4)开放性———有效提问的关键
开放,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,从而蕴含多种可能,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。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寻求答案,且答案不具有标准性和唯一性。教学中,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、多思维途径、多思维结果的开放性问题,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,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,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发现、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。如:根据“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∶5”这一条件,让学生提出问题。学生可提出如下问题:(1)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?(2)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?(3)乙数是甲数的几倍?(4)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(5)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?(6)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?(7)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?(8)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?(9)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?……给出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开放性的问题,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空,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,寻求多种答案,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有好处。
二、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
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,从某种程度上看,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,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必须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。
1、巧置矛盾,激疑促思。
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,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。因此,善于设置矛盾,揭示矛盾,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。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,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,巧妙地实施提问,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。
如教学《圆的面积》,一上课,教师先提出问题: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?促使学生思考。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,并形成经验。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,所以这是一对矛盾。教师又问,我们可以用学过的“转化”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,如长方形,行不行?怎样转化呢?
(1)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,圆的半径与宽相等,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?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?
(2)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?
(3)除长方形外,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?
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,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,然后采用置疑法提问,解决问题用剥茧法,层层剥离,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。
2、沟通联系,促进迁移(迁移法)。
数学知识结构严谨,系统性强,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,相近的问题情境,相似的思维方式,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,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。这种由浅入深,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,可称为迁移法,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。
如教学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》,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、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,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,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,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、观察分析、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。
(1)分别用长方形、正方形、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,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?
(2)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,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,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?
(3)动手测量数据,填写操作实验报告,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。
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,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,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,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,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,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。
3、分解组合,各个击破。
在数学教学中,教师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,然后再综合解决大问题,这种提问方法称为分合法,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。提问设计的组合要注意,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,使问题的范围大小、难易繁简情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。
如《长方体的认识》,先每个学生观察所带的长方体纸盒,提问: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?怎样的立体可以称为长方体?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列问题并合作交流。
(1)长方体有几个特点?
(2)长方体怎样分组数量几个面?每个面是什么形状?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,怎样验证?
(3)长方体有几个棱?怎样分组数棱?怎样验证说明?
(4)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?
通过学生动手用尺测量、剥离各个面重合比较,找出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,再归纳学生容易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,让学生掌握通过分解、组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数学学习的策略。
6、由易及难,逐步升温。
《史记》中曾说:“善问者攻竖术,先其易者后其节目,及欺也,相说以解;不善问者反此。”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,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,往往把学生难倒,使他们失去兴趣;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,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,再逐渐加大难度,就不会觉得太难了,犹如逐级上梯,到达高层。如教学《分数的意义》,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,学生难以理解,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,可采用小步走,由易到难,由简单到复杂,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。
边提问边操作:
(1)把一个饼(具体实物)分成2份,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?每份是多少?
(2)把一张长方形纸(几何图形)分成4份,怎样分?每份是多少?
(3)把1米长的线段(一个计量单位)平均分成10份,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?(过渡为规范语:几分之一)
(4)把6个桃子(可以说成一堆桃子)平均分成3份,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?引出“一个整体”,并让学生举例说说。
(5)把单位“1”平均分成若干份,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?让学生说说单位“1”的含义,引导理解“1”为什么要加引号。
(6)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?再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。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,学生容易理解、掌握,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7、拓展思路,策略开放。
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,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,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,鼓励学生独立思考,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,体现“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”。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:你是怎样想的?又是怎样做的?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,会发生什么情况?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?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前提下,鼓励学生创新,发展数学思维,在开放式提问下学生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。
如传统教学的提问:2加8是多少?这一问一答,无需讨论,直截了当。反过来,如果问:10等于几加几?你是怎样想的?思考范围较广,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、合作交流的好问题。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,得出不同的结果,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。一般学生能说出一、两个答案,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,列出便于理解、记忆的有序等式。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。
总之,一节数学课的提问,往往是多种策略的综合反映。在实际教学中,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策略,切不可生搬硬套。在教学实践中,教师要:循循善诱,注意启发性;精心设计,注意目的性;面向全体,注意广泛性;大胆创新,注意开放性。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,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,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,将师生的认识、情感紧密相连,我们的课堂将更加生动活泼、精彩纷呈!
参考文献:
《听名师讲课》 雷玲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ISBN:754353785 出版日期:2004-09-01
《教师的语言艺术》作者:赖新元 出版社:吉林大学 ISBN:756013720 出版日期:10/1/2007
《数学教学艺术》毕恩材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.4 ISBN 7-5435-3482-7
《小学数学教师》主编:陈和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.2 ISSN 1006-1606
《小学数学教师》主编:陈和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.8 ISSN 1006-1606

编辑:赵建波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大口屯镇第二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大口屯镇第二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大口屯镇第二中心小学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